青海新闻网讯
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这一天,世界静默谛听: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宣布——中国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可可西里地区及索加乡和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涉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分区。
遗产地内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遗产资源丰富,保存完整度高,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遗产地包含一条从三江源到可可西里的完整的迁徙路线,是迄今已知的藏羚羊所有迁徙路线中保护最好的路线。
两年多的申遗时间,不为一举成名天下闻,而为了寻找、发现、保护可可西里在这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生态净土。可可西里保护之路,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
世界目光集聚
——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那一刻,也让世界看到意涵深远的“可可西里坚守精神”
历史的回响,往往就在看似寻常之中悄悄萌动。
回想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现场的画面与声音,似乎近在眼前。那时,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消息,飞速穿梭,越过山川湖泊,传到远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传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为可可西里而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专家技术评估报告中称:青海可可西里提名遗产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的一部分,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
可可西里发现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等植物是青藏高原特有,靠这些植物生存的所有的食草哺乳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看来,这就是可可西里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之处。
我省是资源大省,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可可西里、昆仑山、三江源、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年保玉则等自然景观资源珍贵、稀缺、典型,独一无二,国际知名度高,资源潜在价值大,保护完整。可可西里遗产地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这里既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独有的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不仅向世界宣布,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让世界看到其更为深刻久远的“可可西里坚守精神”。
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推向了制高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站在了新起点上,成为了全世界聚焦的目标,成为了全世界的关注点,这更加推动我省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同时,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为载体,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将是对可可西里更好的保护。
申遗历程回顾
——可可西里的科学保护可以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历史深深刻下这片人类净土走过的艰辛保护足迹
位于可可西里遗产地内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路过乡里的每户人家,你会看到路旁摆放的简易垃圾桶、家家门口捆扎的垃圾,你会看到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茵怀抱的小山……
你还会看到藏羚羊、藏野驴、棕熊等野生动物肆意奔跑。这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继,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保护和守望着这片净土,谱写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英雄赞歌。
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把可可西里申遗,列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扩大青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保护管理、环境综合整治、扩大对外宣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启动遗产地立法工作,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明确了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可可西里申遗和未来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可可西里申遗是我省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保护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实际行动,这是省委省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回顾可可西里保护及申遗历程,一路艰辛,但却从未放弃。
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提出了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1989年至1990年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政府对可可西里进行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报告。
1991年,玉树州在可可西里毗邻的曲麻莱和治多县成立西部工作委员会,正式全面启动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1994年1月18日,杰桑·索南达杰为抓捕盗猎分子牺牲,年仅40岁,他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位献身生态保护的政府官员。
1996年,可可西里被列为省级保护区,第二年,可可西里成立保护机构,同年又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2007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
2014年10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全面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2015年开始,多次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实地调查掌握遗产地资源状况,认真研究、深入分析、科学提炼可可西里遗产地独一无二的资源价值,高质量编制完成了80多万字的申报文本及附件材料,顺利完成了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工作。
为迎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现场考察评估, 2016年起,先后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集中力量对109国道沿线地区、玉珠峰及遗产地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对相关保护管理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做好了迎检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7年2月,可可西里申遗代表团赴瑞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部和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送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沟通、解释答复有关问题等。
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保护动力不息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通过申遗挖掘可可西里自然遗产价值,找到其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人类社会,必然是在一次次对家园的探索和追问中前行。
可可西里,为何要申遗?我省不断在探索和追问中,寻找答案。
是为了一块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大招牌?是为了世界级旅游名胜的一张“王牌”?利用这块金字招牌,一朝闻名天下知、促进旅游事业大发展?
不!可可西里被公认为“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申遗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通过申遗深入挖掘可可西里自然遗产价值的内涵,找到其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从更高的层面保护这片净土,这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可可西里申遗专家组组长吕植说。
可可西里腹地九成以上的区域将被作为严格意义的荒野保护区。吕植说,《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国际公约和法律,将在可可西里得到最严格的执行。
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栏活动……我省做出诸多承诺。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说,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通过保护可以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可可西里整体划转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今后将对照遗产地管理的标准做好规划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遗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将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进一步把可可西里遗产地的精神实质、自然风貌、绿色形象展示给世人。
对于玉树州曲麻莱县多秀村牧民江巴才成说,申遗中,结合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村里有了更多的垃圾箱,有专人定期清理垃圾。 “不变的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还有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
躬逢时代的发展,广袤辽阔的可可西里站在了新的历史原点,闪烁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