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而博物馆则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聚集地,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宏伟殿堂,展示了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
现代博物馆有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七项功能,其中,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
分布于中国大地上的众多博物馆,既是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的一大平台,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许多博物馆在继续加强藏品保护与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重大作用。
截至到2017年,青海省共有博物馆23座,分布在以省城西宁为主的全省各地。
立夏时节,让我们走进三家闻名青海、享誉省内外的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聚焦江河源头的文脉
青海省博物馆坐落在省城西宁的新宁广场,仿唐中式建筑,气势恢宏,它的中轴线与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朝点将台——虎台遥遥相望,历史气息十分厚重。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馆藏文物因此极富地方和民族特色。我们从省情出发,展现青海灿烂的历史文化。”讲解员说。
走进“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基本陈列馆,以“三江之源”为主题,“史前文明遗珍”和“历史文物精粹”两大部分共9个单元呈现在人们眼前。这里展示的510余件(套)各历史阶段珍贵文物,无不显示出青海古代先民们在从事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工艺技术中的智慧。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另一个常设展,集中展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57项,省级93项,代表性传承人199人。这里以青海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主体,突出青海民风民俗,表现青海各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方和民族文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海省博物馆将重点文物、知名文物巧妙地安排在各个历史节点,包括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史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舞蹈纹彩陶盆、我国历史上第一面铜镜、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面条、喇家遗址出土的石磬,还有都兰县出土的精美丝织物、唐人手书经卷等。
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挖掘馆藏优势,主动走出去,全方位展示青海悠久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中国青海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展》《茶马古道》等跨区域展览,先后赴贝宁共和国、香港、澳门、北京、浙江等地展出。同时,积极引进了贵州博物馆《霓裳银装——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展》、深圳博物馆《现代书法大家作品展》、吉林省博物院《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等省外精品展览,为省内观众近距离、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异域文化提供了契机。
据介绍,该馆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对馆藏珍贵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与南京博物院、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上海博物馆合作,完成元代纸币和瞿昙寺经书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柳湾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方案。
近6年来,青海省博物馆先后有70多人参加了国家、外省市和省内主办、承办的各类专业学习班和业务交流活动。2015年举办了全省文博系统讲解员培训班,邀请北京、西安等地专家,为青海的文博单位授课培训。
青海省博物馆打破早前那种文物加展柜的简单陈列,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穿插进展览之中,利用景观重现历史场景,让文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活”了起来。
2014年,《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大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根据展览内容所需,增加了观众互动软件、透明屏及动画视频、电子资料查询、互动小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同时,还设计制作了史前人类生活、陶窑模型、喇家灾难遗址、史前农作物、吐谷浑与内地互市、隋浑联姻、青唐城等场景;并用连环画的艺术形式,表现青海地区古代先民制作骨器、玉器、青铜器的工艺流程,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古代青海手工业的发展历史。
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元素,该馆正在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及文化衍生品。彩陶、铜玄武砚滴、狼噬牛金牌饰等5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奇幻壮丽丰富多彩
周末清晨,记者一行走进了位于西宁生物园区的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又称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达2万余件(张),是收藏、保护、展示、研究藏文化的综合型博物馆。
据介绍,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目前共设藏医史、曼唐器械、古籍文献、藏药标本、天文历算、彩绘大观、藏族民俗、藏文书法八大展馆及世界上最大的千尊药师佛殿和古籍藏书阁。
在藏医史展厅里,28位历代著名藏医药学家的事迹、塑像、著作和琳琅满目的藏式器物,无不展示着藏医药发展的辉煌历史。一位位造诣高深、影响久远的名医对疾病的独到见解和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铺开了作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的藏医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曼唐器械展厅展出的80幅唐卡,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医药学史上都属罕见。80幅曼唐作品通过4900多幅小图诠释了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的胚胎学、解剖学、心理学、养生保健学、药物临床学等诸多内容。除此之外,还展出了藏医临床中比较普遍用到的180多件外科手术器械。这种独创的、以画卷形式进行医药教学的挂图和1300多年来使用的医疗器械,再现了2000多年前藏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外科手术活动。
走进古籍文献展厅,卷帙浩繁的藏医药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1000多函典籍呈现在人们眼前。其中,用传统工艺制成的藏纸,以金、银、珍珠、珊瑚等为原料书写的《四部医典》最具传奇色彩。这部《四部医典》长达2米,宽1.2米,490页,重达1.5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部藏医学经典。
藏药标本展厅展出了2000多件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其中就有利用汞、金、银等原料经特殊工艺炮制而成的、被誉为“甘露精华之王”的“佐太”。这里不但展示了藏药学名著《晶珠本草》中所收载药物中的精品,而且也成了高原生物学的一个最精彩、最集中的展示课堂。在展厅的一侧,模拟高原雪山、湖泊、河流、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陈列着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野牦牛、雪豹、藏原羚、金雕、藏马鸡、旱獭等标本。一件件标本、一幅幅照片,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动植物生长环境。
天文历算展厅采用木雕时轮坛城、天文历算工具、古籍、历代有突出贡献的藏历算学家雕像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场景复原,模拟藏族历算的日月星辰运行状况,演示它在藏历推算、天气预报、测定方位等方面的作用与推算方法。天文历算学是藏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自然科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天文历算同藏医药学有着直接关系,藏民族通过长期实践,得出“有算必有药,有药必有算”的辩证说法,通过掌握外界气候变化、五行运行规律,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药材的采集、炮制等。
彩绘大观展厅最值得观众的期待。这里有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国家版权保护的《中国藏族彩绘大观》。《彩绘大观》长达618米、画面达1500平方米,上有唐卡700多幅,不同的堆绣图案3000多种,内容包括藏族对宇宙形成的认识及历史、宗教、医学、艺术、民俗、文化生活等诸方面,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画面气势恢宏、绚丽多彩、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据讲解员介绍,《彩绘大观》从策划到完成历时长达27年,由青、藏、甘、川、滇五省区400多位藏、蒙、土、汉学者、专家、顶尖工艺美术师,采用纯天然绘画颜料,以藏族传统艺术绘画技法绘制而成。每年到了旅游旺季,慕名来看《彩绘大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都在千人以上,为此,博物馆招收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讲解员。来这里实习的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藏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作准备。
藏族民俗展馆通过复原和展示藏族民居、服饰文化、民间工艺、马具文化、卡垫文化、宗教法器和生活用具,形象而生动地展现藏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民俗民情。
藏文书法展馆通过100多种不同风格的藏文书法,反映了历史悠久的藏文化丰富的内涵。藏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淳厚的高原气息、浓重的乡土特质和明丽的雪域色彩。据象雄苯教文献记载,距今约3000年前,雍仲本教的创始人“辛绕米沃齐”创制了象雄藏文,之后出现了“玛尔钦”和“玛尔琼”字体。公元七世纪中叶,吞弥•桑布扎学成归来后,对古老的象雄藏文进行全面改革,以雅砻语为基础,统一规范了藏语文,逐步完成了《三十颂》和《音势论》等8部文法论著,同时参考了天竺的各种拼音字体,确定了藏文的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
据透露,随着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该馆将建设成为藏文化典籍的藏书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教育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最终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民族文化博物院,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地处乡村志在远方
在海东市乐都区宁静的乡村,坐落着一个以展示彩陶文化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走进柳湾村,一个外形巨大的彩陶盆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彩陶盆的内壁上绘有3组舞蹈人花纹,5人一列,共15个舞蹈者,手足相接成圆圈,刚健中不失柔和,展示着高原先民优美的体态和轻盈的舞姿,洋溢着活力与喜乐。
彩陶是中华文明之源,是华夏文化精神之根,是人类童年的记忆。这里的彩陶主要反映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青海地区繁荣的彩陶文化,展示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是了解青海历史文化、研究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场所。
彩陶王国,源远流长。人头像彩陶壶、方形彩陶器、彩陶靴、大量的蛙纹彩陶罐、提梁罐、鸮面罐……在展示大厅,一件件精美的彩陶器,让人流连往返。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表面大多为橘红色和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看起来光泽艳丽。彩陶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
这些彩陶器和一起展出的骨制刀、叉、勺以及大量的磨制石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高原地区空前繁荣的彩陶艺术,让人沉醉在绚丽的彩陶王国中。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乐都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据博物馆馆长王进先介绍,1974年春天,柳湾村民在挖水渠时发现了彩陶陶罐。随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经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文物近4万件。包含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4种古文化类型,展示了距今约4600—3600年的历史长河中,柳湾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果实,揭开了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的神秘面纱。
专家认为,墓地全面挖掘后,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墓葬的分布规律和时间先后顺序初步摸清,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与阶级的起源等有关问题,提供了一批较新、较好的实物例证。
柳湾墓地马厂彩陶不但以数量和花纹著称,而且一部分彩陶壶的腹下部,绘有各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是陶器制造者的记号?氏族的徽号?还是我国最原始的古文字?时至今日仍旧是个谜。”王进先说。
著名作家张承志在名作《北方的河》中曾说:“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而在柳湾彩陶博物馆,它的建成和发展历程才刚刚开始。
彩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览是青海彩陶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墓葬的复原陈列是彩陶博物馆的最大特色。陈列分三个单元,从柳湾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劳动艺术创造及埋葬习俗,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柳湾彩陶文化的魅力。
一直以来,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不断丰富大众文化需求,积极举办馆际间的展览交流,先后在多个城市举办“江河源头的彩陶王国——青海彩陶展”和“人类史前文明——青海柳湾彩陶展”活动近10次。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举办彩陶外展活动中,参观的观众达到了10万人次。
2016年10月,我省首个彩陶文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在西宁市劳动路小学成立。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与劳动路小学将通过陶艺体验式教学,开启“馆校合作”新模式。基地建成后,该馆联合学校将共同对学生开展陶艺体验式教学和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青海的历史文化。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还将不定期邀请或指派省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考古学、博物馆学专家和学者走进学校,为学生讲授传统文化、文博知识、陶艺等相关知识。同时,筹建彩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将改变以往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的简单形式,学生将在创作陶艺的过程中展示所学知识,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彩陶文化。